
《給他的一封情書 Entangled》 —— Harry Rüdham
展覽日期:2025年8月28日至2025年10月27日
星期一至星期日,上午10:30至下午7時,週二休館
英國新銳藝術家 Harry Rüdham 台灣首展:以繩結重構愛與別離的視覺詩篇
Contemporary by U 很榮幸呈現英國藝術家哈利·魯德漢(Harry Rüdham)於台灣的首次個展《給他的一封情書》(Entangled)。展覽聚焦於一段深刻關係的情感歷程,透過「繩結」與「人物剪影」兩種創作語言,描繪一段關係從建立、發展,到摩擦、分離與回望,最終抵達釋懷——卻未必能真正忘記的那一刻。藝術家試圖捕捉情感中那些難以言說的變化,並以畫面的構圖與形象,將其凝固於視覺之中。展覽匯集藝術家2025年全新的「繩結系列」作品,以及數件早期以剪影構成的創作,共同構築出一場橫跨時間與情感的視覺敘事。
繩結,是本次展覽中最具象徵性的形式語言。它既是連結的象徵,也潛藏著拉扯與糾纏、牽引與斷裂的關係張力。展覽中的繩結圖像以不同形態呈現:緊密、懸垂、扭轉、鬆動……這些變化不僅是形式上的編織,更彷彿是每段親密關係中反覆上演的情感結構。畫面中的「結」宛如被凝結的瞬間,無聲地訴說著情緒的重量。每一個結,都是記憶與情感的層層堆疊,映照出人在關係中的位置——或緊緊纏繞,或逐漸鬆開,但終究,未必真正解開。
「被遺忘總是讓人難受,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,都曾被某個人遺忘過。儘管被遺忘很痛,但有時,無法被遺忘反而比放下還要困難。」—Harry Rüdham
相較於聚焦形體的「繩結系列」,魯德漢的另一批作品則展開了截然不同的感官路徑。他以人形剪影為基礎,透過反覆排列與錯位重組,勾勒出既群聚又孤立的畫面結構。這些沒有表情與面貌的人形,在滑落、漂浮、翻轉的動勢中,於色彩與構圖之間營造出介於秩序與混沌的張力。雖然畫面呈現鮮明的層次與圖案性,創作卻極為直覺——藝術家常從簡單草圖出發,即興在畫布上推進,將過程視為身體記憶的延伸。
魯德漢的繪畫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,他將人物視為施色的載體,正如修拉以色點探索混色的可能性;魯德漢則透過剪影探問人際間微妙的精神連結,試圖捕捉那些日常裡悄然浮現、卻難以言說的心理流動。他的畫面節奏時而緊湊、時而舒緩,牽引著觀看方式的轉換:遠望時,圖像構成清晰;近看時,色塊與筆觸交織出豐富的肌理,這種層次感創造了可被「反覆觀看」的魅力。
對藝術家而言,這批新作既是創作語言的轉向,也是一次私密的情感書寫。他刻意抽離過往以場景為主的敘事,轉而凝視人與人之間無形卻深刻的精神連結——那些因相遇、牽絆、改變與失落所激發的心理波動。魯德漢坦言,這些作品承載了源自個人經驗的依戀與未竟的情緒記憶。
展覽 《給他的一封情書》 指向人際關係中難以釐清的纏繞:它或許是深切依附,也可能化為難以掙脫的束縛。在這些作品中,藝術家壓低色彩的張力,將焦點放在情緒與心理的交織。透過人物與繩結等象徵語彙,他將情感轉化為可被觀看的痕跡,宛如一段關係終點後仍持續流動的情緒切面。他期待觀者能在其中投射自身,聆聽內心的回聲,進入那個真實的情感場域,在其中重新感受「活著」的重量與脆弱。
關於 哈利·魯德漢(Harry Rüdham)
哈利·魯德漢(生於1996年)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(Central Saint Martins)藝術系,並獲得一級榮譽學位。在學期間,他曾赴德國柏林藝術大學(Universität der Künste)交換一年,這段跨文化的創作經驗也對他後續的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。
魯德漢的作品以大量手工剪裁的人形剪影為特色,這些剪影密密排列於畫面之中,從遠處望去如飛鳥成群,隨著色塊與圖層構成抽象韻律;而近看時,則可見每一個剪影皆為人形,透過手工雕刻與層層堆疊,創造出難以以繪畫筆觸達成的層次質感與視覺密度。他以這樣繁複且細緻的技法,賦予畫面一種動態與凝結並存的節奏,使觀者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往返,進入多層次的情感與心理閱讀。
魯德漢的作品曾多次於英國與德國展出,包括 2018 年於柏林 Venco Gallery 舉辦的 Edition iii 群展、2019 年倫敦的三人聯展《The Water Drinkers》,以及他於 2022 年在倫敦費茲羅維亞(Fitzrovia)舉辦的首次個展《Lubberland》。該展廣受媒體與觀眾關注,並曾登上 TalkTV、BBC Radio Surrey 及多家藝術與文化媒體。魯德漢現居倫敦,持續以畫布探索情感、結構與觀看之間的界線與張力。
關於 Contemporary by U
致力於當代藝術的「Contemporary by U」自2019年起匯集了來自歐美、日韓等藝術家的創作能量,推出了一系列精彩展覽,為人們帶來主流美學以外的生活想像。藝廊的名字「 U 」有著深遠的意義,它代表了藝廊負責人名字中的一個字,也象徵了我們獨特的U型空間設計;更重要的是, 這是一間為「你(YOU)」而存在的藝廊。過去的藝廊如同白盒子,人們與藝術品之間存在著距離。我們希望打破這界限,讓藝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